适合30-40岁创业项目,家人的创业史

Z 133 0

     

  

     

  

  做过苦力,卖过菜,蹬过三轮车,跑过促销,后从一个小老板成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杨永泰努力了30年。他的创业历程,既是一个地道的城里农民的奋斗史,也是一个70后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史。   

  

  1989年7月,杨永泰刚满18岁。在当地,同龄人大多是初中毕业后稳定的农民,靠天吃饭。但杨永泰并不想认命。他从小就总想比别人强。当年8月,他从老家临洮来到兰州打工,搬砖,扛水泥,扛砂浆。他在建筑工地上做了所有又苦又累的工作。“一天从5块钱开始挣钱就不错了,还管得着。”从小没收过钱,拿到150元工资第一次奖励自己。   

  

  在工地上辛苦工作,他并不自卑,但是去公园坐公交就感觉不一样了。“城里人衣着光鲜,一看都是乡巴佬,土里土气。”杨永泰每次出门都会有很强的自卑感。“我也想成为城市居民。”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有一次出门,他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卖菜人聊天,得知卖菜一天比在工地上挣得多,也轻松自由。“在菜市场摆摊!”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他的老乡时,大家都嘲笑他。他不服,想试试。   

  

  于是他用别人的钱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开始卖菜。“从雁滩拉一车菜5块钱,卖掉后能赚20块左右,除去吃饭、租房、抽烟,5块多。”杨永泰说他卖菜的时候生活很滋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半年,他慢慢学会了一些赚钱的方法。骑三轮车是他认为比卖菜更好的行当。   

  

  90年代初,人力三轮车也是兰州的一个景点,尤其是火车站地区,5元或者10元就可以坐人力三轮车。于是杨永泰加入了蹬三轮车的队伍,辛苦跑了一天,赚了三四十元。   

  

  1990年10月,杨永泰在兰州待了一年。手头有钱,内心不太稳定,想换个职业锻炼一下自己。正好一个老乡开了个金属结构加工厂,做金属结构货架,门窗,看他勤劳,就让他去自己公司跑业务。   

  

  “每天骑着自行车,兰州的大街小巷都在跑。从东港坐车去狗儿西固寺和504工厂是很常见的。那时候我脸皮比较厚,去了一些店,人家会冲出来,第二次第三次我还会继续去。”时间长了,有些店家看他很真诚,开始主动了解自己推广的产品,做一些定制。   

  

  做生意四年,他摸清了行业的门道,也积累了一些客户,头脑也变得活泼起来。“只有给自己打工,才有动力”,于是他向朋友借了些钱,注册了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   

  

  当时广告行业在全国如火如荼,很多大型广告公司都在“借鸡生蛋”。承接业务后,他们会进行一级分包。小公司是后上班的,赚的钱少。   

  

  杨永泰的公司刚刚起步,只能从大公司接手工作,提供从生产到安装的一条龙服务。看似简单,但很多项目对技术含量、设计、焊接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或者工程质量差,甚至留下工程隐患,你就拿不到钱。为了做好每一项工作,从前期的测量、设计、选材到后期的施工安装,他都亲自上阵,以质量赢得客户。“有时候为了赶一个项目,几天几夜不睡觉,直到眼睛布满血丝,不知道有多累。”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他在同龄人中有了“拼命三郎太”的称号。提起他,他总会说“一个努力的人。”   

  

  一个项目前期资金到位,后期收钱困难的情况并不少见。前几年春节,公司债务被没收,员工工资发不出来。杨永泰只好借高利贷发工资。“有一年,家里年夜饭都吃不起肉,大年三十还在借钱给员工发工资。”那几年是他难熬的。   

  

  付出就会有回报。经过多年的努力,杨永泰的公司慢慢壮大。其员工已经从几名安装人员发展到50名高级工程师、专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覆盖甘肃、青海、宁夏和其他地区。   

  

  杨永泰说,能在一个行业立足的不是运气而是名声。“客户给你这份工作,是对你的认可和信任。只有做好质量关,才能对得起客户。”   

  

  主办:甘肃经济网   

  

  监制:李   

  

  编辑:吴正男   

  

  编辑:庄   

  

  编辑:于娟   

  

  甘肃经济日报社新媒体矩阵   

  

  往期精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