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货币是稳健还是宽松(2022年稳健货币)

Z 190 0

新华财经北京1月4日电(刘润榕)2022年以来,央行逆回购操作愈发精准灵活,变动频率增加。资金利率虽有上下起伏,但整体平稳偏松。货币工具箱“弹药”充足,总量上,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年内三次调降LPR;结构上,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展望2023年,货币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降准、降息都具备操作的空间与可能性,幅度或依然有所克制。

2022货币市场回顾:央行逆回购操作量切换精准灵活 MLF年内完全对冲

回顾2022年的央行公开市场,开年首迎降息,春节跨节资金面平稳。春节后至7月初,公开市场行稳致远,按需操作。7月以来,逆回购操作量切换至10亿元的整数倍,愈发精准灵活,变动频率增加。12月再迎全面降准,叠加年末超额续做MLF,14天期逆回购再度现身,短端资金价格走势出现分化,但终整体向中枢靠拢。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制表:新华财经

具体来看,OMO方面,2022年央行共开展逆回购操作96020亿元,鉴于有87340亿元逆回购到期,45500亿元MLF到期,4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全口径计算,公开市场全年合计实现净投放9080亿元。

OMO操作期限仍以7天期为主,14天期仅三次启用,呵护春节前、季末、年末流动性,支持宽信用修复。1月24日起,央行连续7日内累计开展1.1万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9月19日起,央行连续10日内累计开展447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12月19日起,央行连续8日内开展784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

资金面上,年内资金面平稳偏松,但不乏跌宕起伏。3月底资金面转松,市场利率持续低于利率。10月底以大行净融出超季节性缩量为拐点,资金面快速收敛,市场利率加快向利率靠拢。11月底至今,为阻断银行理财破净—赎回的负反馈和对冲疫情点状散发,央行加大维稳力度,隔夜利率运行至历史低位。

临近跨年时点,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可谓“冰火两重天”:隔夜利率不断创下新低,可跨年的7D资金价格逼近年内高点。例如,12月29日DR001收于0.42%的历史低点,DR007升至2.42%,两者利差高达200BP。截至12月30日,DR001加权平均利率“跳涨”超160BP,逼近2%上方;DR007报2.36%;DR014报2.81%。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DR001-DR014走势

MLF方面,全年精准实现等量切换,累计投放4.55万亿元,到期回笼4.55万亿元,完全达到对冲。具体来看,1-3月以净投放为主,合计净投放资金4000亿元,4-7月均为等量对冲,而8月、9月则是合计净回笼4000亿元,11月和12月分别实现净回笼1500亿元和净投放1500亿元。

工具上,4月25日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意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12月5日央行再次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意在为稳增长提供适宜流动性。两次降准后,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约7.8%。相较于2021年,降准次数相同,幅度略有克制。

2022年全年来看,1年期LPR累计下调10BP至3.7%;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调35BP至4.3%。其中,1月的LPR降息有引领市场预期的作用,8月的LPR降息则是为了扭转经济下行压力。近年来,央行建立、健全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形成了通过市场利率和央行引导影响LPR,再影响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传导机制,货币的传导效率明显提高。

相较于总量型工具,结构型工具延续发力。截至目前,央行共有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等11项结构型工具,具有精准滴灌、提供基础货币两大作用。此外,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提到,央行已提前完成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

“总量要够” “结构要准”

展望2023年,货币的操作空间有多大?走向去往何方?首先,离不开层面的定调。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对此表示:2023年的货币要坚持“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刘国强解释称,总量要够,就是2023年货币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而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

从操作看,货币有条件“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如果低通胀、低利率和低波动时代一去不复返,货币将走出“流动性陷阱”,在经济周期和资产配置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货币不再单向地追求宽松,以增长或就业为主要目标,因为通胀已经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货币越来越需要在多目标间取得平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2023年货币整体基调延续稳健,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也要发挥结构性工具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具体来看,一方面是货币要支持疫后修复过程中的宽信用、降成本,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另一方面是货币未来需要关注经济修复中的结构性问题。

具体到结构性货币工具,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2023年结构性工具将呈现“存量扩容、增量加码、普惠增强、定价优惠”特点。

“结构性工具与总量性工具间需要寻求平衡。如果结构性工具过度使用,会形成过强的基础货币吞吐。一方面导致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失效,央行对于流动性掌控能力减弱,常规的流动性投放工具如OMO、MLF投放量需要适度调整。另一方面,结构性工具具有临时性特点,多为1Y期限且能够展期2次,未来需要统筹考虑结构性工具延续或者退出,对资金面形成的扰动差异。”王一峰称。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覃汉则指出,结构性货币工具发力空间仍大,以再贷款为主,各类再贷款工具仍有追加额度和创新空间,PSL仍有望持续发力,直达宽信用工具仍有望持续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回暖,由发改委挑选项目、性银行提供资本金、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的模式有望在2023年继续托底社融。

降准、降息或不会缺席 幅度依然克制

在“总量要够”的基调下,降准、降息都具备操作的可能性。业内预计2023年将有两次降准操作,单次步长或维持在0.25个百分点。而降息的时间点有可能在一季度实现。

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2023年可能需要适度提升宏观杠杆率以对冲外需下行的风险,且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是资金密集型,具有融资需求量大、对融资依赖度高且需长期投入等特点,需要给予金融机构低成本且稳定的负债来源,预计降准、降息也不会缺席。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认为,两次降准时间或如同2022年落在二季度和四季度,但降准幅度依然克制,仍是0.25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贷款自然消耗超储,需要央行进行补充商业银行超储;宽信用初期仍需稳定的流动性环境,且数量型工具对需求刺激较价格型温和,满足既支持实体经济又避免过分刺激需求的监管意图。”

业内预计,随着疫情冲击的逐渐平复,需要尽快启动经济恢复式增长,不排除采取一揽子刺激性举措激发市场活力。预估2023年一季度降息或有望落地,届时利率、LPR报价均有望下调。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4.34%、4.65%和4%,均为有统计以来低。“鉴于目前贷款利率水平,以及2022年二季度后防疫优化、地产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如果内需回暖甚至过热,价格型工具很难出台。”业内人士如是说。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