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2022年一季度gdp何时公布(2022山东济南gdp排名)

Z 136 0

记者 李梦瑶

1月2日,济南市槐荫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槐荫区人民政府区长刘敬涛作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槐荫区上下紧紧围绕“125510”发展思路,坚决扛起全力担当“西兴”龙头、争做“中优”先锋,全面打造“齐鲁门户,医养之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一流城区的责任使命,有力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谱写了槐荫奋进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签约落地项目85个

引进博士16人、硕士603人

经济基本盘承压固稳。“送进企业”成效显著,落实各类性减税免税近40亿元,惠及15万户纳税主体。促消费持续显效,发放汽车消费券,带动消费15亿元,华联西市场、印象济南·泉世界获得济南市首批智慧商圈试点认定。对外贸易稳中提质,跨境电商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等市场进一步开拓。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5%,进出口总额增长40.8%,实际使用外资10500万美元。

重点项目全面提速。成立项目工作专班,精准服务、强力推动总投资2757亿元的175个重点项目。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开展棚改旧改(征收拆迁)项目遗留户清零百日攻坚行动,为项目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眼科与视光医学院建成使用,省肿瘤医院质子中心投入临床使用,树兰(济南)国际医院全面竣工,山东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施尔明国际眼科医院、国网山东电力生产检修建设基地二期、远大购物广场南区等项目主体完工,轨道交通4号线、6号线全面施工,高质量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双招双引高效开展。建立招商引资快速决策机制,成功举办2022槐荫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双招双引”推介大会,积极参加进博会,与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签约10个优质项目,全年对接洽谈项目420个,签约落地项目85个。招才引智开创新局面,引进博士16人、硕士60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4人,引进外国专家22人,3个项目在全市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获奖。

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位居全市第三

山东天岳、润华物业成功上市

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1.3%;技术交易额完成45.1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三;槐荫区牵头或参与的14个项目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济南二机床、山东天岳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山东科创(槐荫)基地已引进企业74家,建成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6个,荣获“山东省版权示范园区”称号。纽特动力、数健公司获批济南市重点实验室,省立医院获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6家企业获批山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知识产权工作高效推进,槐荫区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

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8家,37个项目列入2022年度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民营企业品牌价值大幅提升,12家企业入榜“2022年济南民营企业100强及产业十强”企业名单,3家企业获批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山东天岳荣获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山东省质量标杆企业,华研国芯半导体等20余个延链强链项目签约落地。汽车产业树立新标杆,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规划加速实施,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以汽车销售、汽车后市场为特色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初步构建。会展产业转型升级,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山东)国际糖酒食品交易会、2022齐鲁国际车展(秋季)等50余场大型展会,办展总量全省第一。

新动能活力迸发。总部经济加速成长,引进中国联合水泥济南总部和中联水泥(山东)研发中心双总部,山东人力资源产业园顺利落地,山东数字金融产业园引进企业达到81家,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资本市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山东天岳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润华物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取得历史性突破。医养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山东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齐鲁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三大国家级平台建成启用,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投入使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繁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印象济南·泉世界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唯一省级示范步行街,方特·东方神画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精品旅游、网络视听、文化演艺、出版传媒产业全面发展。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应用大步前进,开创云数字经济平台、北方中心大数据平台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九阳智能厨房电器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济南市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项目。

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升打造稻香花海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断加强。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对北太平河生态补水54.1万立方米,恢复济西湿地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对曹圈虹吸干河、南太平河等15条河道新修编“一河(湖)一策”方案,为河湖系统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加装黄河沿岸森林防火监控,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组织义务植树及民间林长巡林活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进一步增强。

乡村发展提质增效。抓实全市首批美丽乡村先行片区创建工作,有力推动“七星九美十三香”乡村振兴示范区连片发展,明里村、安庄村、席庄村被评为“泉城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完善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升级打造稻香花海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5000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赛石玫瑰园、大李百合园掀起乡村旅游新热潮。“济香1号”水稻新品种试种取得预期效果,向产业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3个农业园区入选济南市“菜篮子”保供园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提升等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改造提升10个老旧小区

加装电梯53部

城乡管理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强力推进农贸市场、开放式小区、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改造提升10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53部,实施4个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群众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垃圾分类房30座、分类亭120个;高标准新建公厕4处,改造提升3处。聚力打造“园林城市”,完成“三馆”艺术花园、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绿谷公园、振兴中街两侧小游园、经六路与德裕路交叉口林趣园建设。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习惯养成等提升行动,完成5个齐鲁样板村和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槐荫区获评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突出区县。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扎实开展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服务构建“两核三区、三纵三横”城市新发展格局。启动市立五院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一期,“中优”战略扎实破题。凝心聚力实现居民“安居梦”,五里牌坊棚改项目二期、民天面粉厂棚改项目、复利广场保障房、王府水屯安置房等项目加快建设,张庄村A1安置地块群众顺利回迁。

治污防污强力推进。强化大气污染科学分析、精准防控,与高校专家及专业团队建立合作,构建移动监测车辆、无人机监测设备空地一体化立体溯源平台系统,有效巩固拓展蓝天保卫战成果。全年空气优良比率达到70.6%,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8%,实现稳步提升。强化水环境监管,在全市率先建立具有自主使用管理权限的高光谱智能化自动监测系统,形成“在线监控、追踪溯源、立即整改”的快速反应闭环机制。持续加强土壤环境管理,建立污染及疑似污染地块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管理台账,实施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切实打好打赢净土保卫战。

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9.2%

创新实施“家庭养老床位”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高质量办结20件重点民生实事,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9.2%。全力保障稳岗就业,举办各类招聘会130场,新增城镇就业1855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183人,通过城乡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1199人,均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扎实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荣获国务院“全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开展供热“一张网”行动,积极推进匡山热力和绿园热力纳入全市供热一体化系统,惠及群众5.5万户。加大优质文体产品供给,创新推出“艺术槐荫”文化品牌,精准配送2075场次高端文化艺术产品及服务,改建、提升16处城乡书房,建设提升体育场地32处,举办“槐荫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密切关注“一老一小”,创新实施“家庭养老床位”,高标准建设3处医养结合机构,打造5个农村幸福院“幸福食堂”公益试点项目,槐荫区被确定为2022年度全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稳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建立“单秋华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中医药文化宣传 *** 基地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槐荫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区。

*** 强区行稳致远。建成西沙A4地块幼儿园等5所学校,完成泉新学校等3所学校教学楼加建工程,完成11所学校校园环境综合提升工程。与山东师范大学深化合作,启动实施共建“中国3H校园欺凌防治示范区”“教师 *** 创新实验区”“基础 *** 国际化建设合作区”项目。加强师资配备,新成立3个名校长工作室,公开招聘新教师243人。全市首个篮球人才培养试点区县和全市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 *** 试点区落户槐荫区。全区100余名教师在国家级、省市级评选中斩获佳绩,23所学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特色学校称号,37个 *** 成果在国家级、省市级评选中获奖,“槐荫 *** ”品牌越来越响亮!

政务服务持续优化。创新建设“齐鲁之窗”省市区一体化市民服务中心,成立审批服务大联盟,实现政务服务“跨域办”。设立“槐小花”服务专员,推出“帮代办”“一站办”“自助办”“全时办”服务体系。成立宜商中心,建立“落地即联”“选优”“培育”“预警”“补牢”五项机制,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拓展。深化“一链办理”改革,推进审管互动无缝衔接。大力推广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2150户,实有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2.3%。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