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南:美国“背刺”盟友,已经不是新闻了

Z 207 0

直新闻:美媒《华尔街日报》曝光,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近期要求不要增加出口,置因制裁俄罗斯而陷入能源危机的欧洲于不顾,被外界抨击为“背刺盟友”,你对此有何评价?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美国“背刺”欧洲盟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随手翻一下,可谓俯拾皆是。

从早年的“棱镜门”到被揭发后仍然贼心不改,近年来继续利用丹麦通信光缆监听欧洲各国政要;从十七年的的波音空客补贴大战,到2018年不惜撕破脸皮直接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32”关税;从拒绝在七国集团联合公报上签字,逼得2019年七国集团不得不取消联合公报,到公然宣称“欧盟是美国的敌人”;从2021年毁了法国66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潜艇大单,到仓促撤出阿富汗,完全不顾北约盟军是否身处险境。

也许美国和欧洲国家是互相为盟友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从第一天起就不是平等的。我在之前的评论中说过,二战之后,美国和废墟之中的欧洲做了一笔交易,美国提供军事安全保障,作为交换,欧洲认可美国作为一个域外国家,参与欧洲秩序构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欧洲需要依附于美国以换取美国的保护。

比如说马歇尔计划,按照今天的购买力换算,涉及金额超过1500亿美元的马歇尔计划,被很多人视为欧洲战后复兴的关键。但美国学界普遍认为,该计划与其说是出于某种对于欧洲的善意,不如说是为了抗衡苏联的影响力,以及更重要一点,将欧洲塑造成为美国工业巨大过剩产能的倾销市场。由于二战时期的总动员,美国的工厂和农场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货物,时任国务卿艾奇逊在1944年到1945年之间就反复警告道,如果无法在战后确保新的市场,难以解决的产能过剩将使美国再次面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灾难。

而当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欧洲冲突时,美国更是下手绝不手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法军事介入埃及,而为了避免第三世界倒向苏联,同时也为了瓦解并染指英法殖民帝国广袤的市场,美国直接对英法两国极限施压,不惜抛售英镑对英国金融市场发起定向爆破,甚至诉诸军事威胁。我记得2012年在英国交换期间,教国际关系历史的英国教授回顾起这一段时,颇为感慨,说这是英国近现代史上屈辱的一刻。他甚至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好比“中国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这个类比是否准确我不予置评,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确是英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的重要节点,英国仿佛被打断了脊梁骨,很快从一个全球性的大国衰落成为美国“忠实的跟班”。

而法国则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苏伊士运河危机让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看清楚了美国的真面目,认识到美国不会是法国可靠的盟友。1959年,戴高乐上台之后,开始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同时寻求建立一个“欧洲人的欧洲”,开辟美苏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并于1964年跨过铁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以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背刺”盟友可谓是美国的传统艺能,不“背刺”某种意义上才是“新闻”。而这样所谓的“同盟关系”自然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人完全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永远要让欧洲生活在某种危机之中,要为欧洲国家形塑来自某个敌人的威胁,从而让欧洲人不得不吞下来自美国的傲慢与剥削。所以回到你开始的问题,美国禁止向欧洲售卖更多的能源,看似是某种经济利益考量,因为美国自身库存不存,但内里其实是残酷的地缘战略考量:美国通过人为地制造能源危机来加剧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对立局势,迫使欧洲不得不投入美国的怀抱之中。某种意义上这完全是阳谋,欧洲人完全理解这一点,但欧洲人偏偏又什么都做不了,或许这就是将国运依附于霸权的结果。

作者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编辑丨刘莹,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标签: #张思南:美国“背刺”盟友 #已经不是新闻了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