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致丁仲礼院士

Z 144 0

副标题——没有硝烟的战场,联合国气候大会暗藏的大国博弈

2009年我们的嫦娥1号卫星完美落月,

2009年我们迎来祖国60年华诞,

2009年我们的GDP正已9.1%的速度高速增长,

........

那一年: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跨过3000美元门槛,

那一年:按照联合国标准,我们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那一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这一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要从伊拉克撤军,

这一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高调喊出美国要“重返亚洲”

这一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一年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正在慢慢发酵,

......

还是在这一年

全球192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云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Bella中心,这座城市瞬间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12月7日-18日,一场特别会议正在那里举行,西方媒体把它喻为:

“拯救人类的后一次机会”

会议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共襄盛举,但是会议的气氛有点火爆,似乎有一张无形的网在收束着什么?

而“那一年”后面的三句话正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言中的部分内容。

会议设有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设定长期减排目标,并对今后各国的碳排放权进行分配

西方媒体场外不断吹风,“如果本次会议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在2012年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这次会议是“拯救人类的后一次机会”!

注: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议定通过,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含量,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吊诡的是美国没有签署。

简而言之不愿达成协议的国家将会成为人类公敌!

随着会议讨论开始,各国代表、科学家,唇枪舌剑,据理力争,中美成为这场会议较力的主角。

谈判当中,“碳排放权分配”主要依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此外还有G8方案、OECD等方案,根据这些方案,发达国家在2006-2050年的人均碳排放权是发展中国家的2.3~5.4倍。

这次大会根本不存在任何阴谋,一切都是透明的,摆在发展中国面前的是一个赤裸裸的阳谋,不遵循就被道德绑架,遵循,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平等条约,

不亚于三体舰队派到地球的“智子”

因为他将彻底锁死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将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巨大的贫富差异固定化,发达国家依旧发达,只是发展中国家再也不能发展。

代表中国发言的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我国研究气候变化的地质学家),在知道碳排放量的总量确定,且发达国家抛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后,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他在会上的言辞十分激烈。

丁院士认为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方案非常不公平,在长期的碳排放权分配上,无疑应该向发展中国家倾斜,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排放的问题,还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是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产生的排放(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水平提高等),而发达国家的排放一大部分都属于奢侈排放

后,丁院士强调,在控制全球变暖的问题上,需要一个完整的国际责任体系,这个国际责任体系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原则之上。而IPCC方案、G8方案、OECD方案都没有体现这个原则,因此不应该作为长期减排的谈判基础。

上述三个方案被丁院士直接否掉!

会议的终阶段领导人会议中温总理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减排的态度:“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发表的一篇讲话中感慨到:过去的两天令人“筋疲力尽”。

会议闭幕时,因各方分歧,只形成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会议期间穿插的着舆论战,外交战,没有硝烟,但刀刀致命。

当时很多美国媒体报道说:“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中国领导人拒绝参加一个17日晚举办的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主导的由若干国家元首或首脑参加的重要会议指责哥本哈根会议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中国要付很大责任”。

后来温总理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对此事进行了澄清:“12月17号,也就是在哥本哈根领导人大会前一天晚上,丹麦女王为各国领导人举行宴会。就在那次宴会上,温总理从一位欧洲国家领导人那里知道当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她拿出了一个单子,上面赫然有中国的名字。温总理感到震惊,因为中国代表团并未接到任何通知。

回到驻地,温总理紧急召集中方人员进行查询,确定中方没有接到通知,在此种情况下,温总理决定:

第一,向大会秘书处质询,

第二,请杨外长给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打电话告之真相,

第三,即使没有接到通知,也仍然派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与会。

而那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没有抵达哥本哈根。

何亚非副部长到达会场,首先代表中国政府表示了抗议,并且说“我是不请而来的”。为什么不通知中国?”

中方强烈抗议后,丹麦方面对这次没有通知中国代表团的事情道歉,中方没有再追究。

可是,对于中国不负责任的舆论已经形成,加上美国媒体的误导,不利于中国的舆论开始持续延烧。

为了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才有了上面温总理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之事。

绿色和平组织19日强烈谴责了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所表现出的“要么接受协议,要么放弃”的傲慢态度。

大会闭幕后

回国后的丁院士接受某主持人《面对面》节目访谈时的名场面,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丁院士认为碳排放权应被视为基本人权,所有人都应该一样,甚至从1990年—2050年我们的碳排放只需要达到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80%就行。

此时女主持人道:“那他会觉得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啦!”

听闻此话的丁院士发出了一句灵魂拷问:

哥本哈根大会上,美国想让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图谋落空,但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已开始发酵,中美进入多事之秋!

2020年11月25日英国BBC公布了年度全球具影响力的女性,中国有两位上榜,一位是《武汉封城日记》的作者,把武汉描绘成阿鼻地狱的方方,一位是香港“废青领袖”,千方百计要把香港分裂出去的周庭

紧接着13日后,丁院士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14位副委员长之一被美国国务院制裁,英美不愧是亲兄弟,手法一脉相承。

在2021年8月20日播出的《鲁健访谈》节目中,丁院士笑着回应了美方的制裁:

“我反正不去美国,也没有美元账户,没受什么影响”。

对比可知,谁才是中国的真正的脊梁!

同时丁院士预言:

西方的这些国家就是放空炮的,你以为他们会真减排吗?

“中国是正儿八经要做的”,

“因为我们是共产党领导,说了要算数”。

丁院士真是神预测

转眼到了2022年,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制裁,妄图通过经济封锁、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来让俄罗斯陷入崩溃,俄罗斯被迫打起了持久战。

结果能源价格一路狂飙,大量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盟国家首先绷不住了

7月6日,欧洲议会通过表决,将天然气能源归为绿色能源以及可持续能源。

7月11日,德国下议院拟修改法律草案,从而取消原法律中涉及在2035年前实现能源行业碳中和的目标。同时德国上议院还批准了一项能源法案,燃煤发电可以重回电力市场。德国奥地利恢复闲置的燃煤发电场。

8月22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长表示,由于一家企业不符合丹麦政府的碳捕捉的资助标准,所以哥本哈根宣布放弃2025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其他欧盟多国也宣布了重启燃煤电厂的消息。

美国两党更是对《巴黎气候协定》不断上演拉抽屉模式,甚至美国高也限制了美国环保署利用《清洁空气法案》来监管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的权力。

在西方国家的自身利益面前,“人类的未来”被随手丢掉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减排之路任重道远,但既设定了目标: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就不能放弃,就像丁院士前面所说的:“中国是正儿八经要做的”

从哥本哈根会议召开转眼23年

中国的减排之路走得既稳且坚,为了解决能源困境,国家制定了新能源战略,倒逼国内产业升级,按地狱模式一路升级打怪,时至今日:

2022年我们举办了一届科技冬奥、绿色东奥,

2022年我们的空间站迎来了问天实验仓,下半年还将迎来梦天实验仓,

2022年我们的新能源战略更是井喷式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洗能源汽车、氢储能等技术、标准、专利都走到了世界前沿,为全球碳中和展现了“中国态度”,

2022年我们的综合国力已能和美国掰—掰手腕,

......

结束语

正如本篇题目所讲,“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后致敬那些像丁仲礼院士一样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中国脊梁,感恩!

喜欢的小伙伴欢迎点赞、分享,加个关注!

标签: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致丁仲礼院士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