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期(预期财政)

Z 217 0

文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在合理适度、不透支未来的总基调下,2022年积极财政靠前发力,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专项债发行等举措支持经济平稳运行。

伴随一系列红利的释放,稳增长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在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财政方面,2023年仍然保持积极基调,并强调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在市场人士看来,2023年作为“党的二十大”后的第一年,其财政如何加力提效也成为关注重点。

财政前置明显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积极财政强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求背景下,2022年财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靠前发力。

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控工具,专项债在2022年的持续发力也值得关注。截至2022年11月23日,2022年新增专项债已发行40155.8亿元,较2021年全年增加4311.8亿元。相比以往年份,2022年专项债除了总量上的增加,发行和使用进度也有所提升。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显示,2022年上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而2021年同期这一进度为27%。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袁海霞表示,综合看,早发行、早使用是专项债使用的一大特点,这为后续实物工作量的产生提供了保障,从效果看,此举有效支撑了基建投资的增速。

和专项债发力靠前类似,2022年财政收支差口径也在收窄,这有效保障了全年财政支出进度的完成。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21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0921亿元,财政收支差额为-8800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收支差额-10237亿元收窄,收支压力有所缓和。

不仅如此,2022年1~11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5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单月看,2022年11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7995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10116亿元,财政收支差额为-2121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3688亿元有所收窄。

在财税人士看来,无论是专项债发行提速,还是财政支出进度的靠前发力,在经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背景下,前置性安排的目的更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这也符合2022年积极财政的定调。

此外,在安排新增专项债限额3.65万亿元的基础上,2022年国务院还提出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 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已在2022年11月初基本完成发行任务,这成为拉动基建投资的重要保障。

加大助企纾困

在稳增长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后,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是2022年财政在微观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

其中减税降费是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的一个有效举措,截至2022年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7万亿元,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309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5倍;新增减税降费7896亿元;累计办理缓税缓费6797亿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202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和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及接续,从效果看,这些不仅有力有效,也体现出合理适度的特点,这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恢复向好。

在各项税费支持下,市场主体的税费负担也大大缓解。从税务部门的监测看,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了5.3%,其中装备制造业下降9.6%。此外,根据增值税发票数据,2022年二季度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扭转了前期下滑局面,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长3.4%,呈现回稳向好势头。

受此影响,企业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数据表明,2022年1月1日~11月10日,全国企业采购设备投资同比增长4.9%,比上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采购设备投资同比增长9.8%。

在减税降费延续方面,2022年我国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将“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扩大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使其实际税负降至5%。同时,还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等。

2022年12月25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上,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2023年的财政中,减税降费也应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这有利于保住市场主体、保住就业。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增加了51.68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同时,财政部还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免除2022年及以前年度毕业贷款学生2022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免息资金由财政承担。

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各项稳就业逐步落实,城镇调查失业率升高的趋势得到扭转。统计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加力提效

“大力提效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优化支出。”在上述论坛上,楼继伟说。在他看来,相比量的增加,质的有效提升更为关键。质的有效提升在经济的需求侧表现为结构合理,这要求消费、投资、进出口符合开放型经济大国的普遍特征。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2023年的财政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筑牢风险防控制度的机制,抓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化财经纪律约束和财会监督,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对于财政加力提效的内涵,许宏才解释,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

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要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

三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建设和救助帮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三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效能;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就业、产业、科技、社会协调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多位财税人士认为,受疫情的多点散发和冲击,2022年我国消费低迷,外需回落,投资也不景气,尽管财政前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后续仍需要加大的支持力度,以此稳定经济预期。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在“积极财政加力提效”要求下,2023年财政基调仍将持续积极,发力空间也会进一步打开。“从增量资金看,相比2022年可调用额度,2023年的财政资金或将更加紧缺,这需要政府发挥杠杆作用,来稳住支出增速,而增加赤字规模是财政逆周期调节的一个工具。”高瑞东分析。

高瑞东判断,相比2022年初我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2023年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需求侧恢复疲弱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因此,财政发力的重心会有所调整。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未来我国将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杨志勇认为,未来发力重点会聚焦在需求侧,而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从财政角度考虑,当前需要着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光大证券分析指出,2020年以来,伴随疫情的持续发酵,居民收入与财产之间差距的加大,成为限制消费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应该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居民消费的基础,这是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