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a股险企前三季度共揽2.04万亿(四大上市险企公布前三季度业绩)

Z 620 0

保观 | 聚焦保险创新

热闹的财报季结束,八家上市险企都交上了上半年的成绩单。

保险业务收入方面,2022年上半年有七家险企的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长,八家上市公司总共实现保费收入17242.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约3.2%。

保险业务收入(注:中国太平财报以港币记录,友邦保险财报以美元记录,本文对2022年上半年数据按照2022年6月30日对应汇率进行了换算,下文均是如此处理)

相较而言,各家公司的盈利表现就没那么乐观了。今年上半年,仅有中国平安(601318)和中国人保(601319)的归母净利润实现了正增长,其他6家公司的净利润都有下滑。8家险企在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减少近30%。

对于险企的这些表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乐观者有之,唱衰者有之。当前的保险行业面临着从宏观经济到自身转型,从产品更迭到组织变革,从渠道调整到技术革新等等一系列叠加的挑战,尤其在上半年,很多问题进一步被放大。但无论抱有怎样的主观情绪,透过这些数据,正视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注:因各家公司数据披露差异,部分数据根据情况选择可比指标;中国太平财险、寿险业务数据为内地业务部分;友邦保险的保费、利润数据包含了海外市场。)

财险业绩表现亮眼:

车险不再“一枝独秀”、非车险业务竞争加剧

从这次半年报的数据可以看出,财险业务和寿险业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分化,财险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有数据披露的5家险企的财险保费都明显上涨,其中人保的财险业绩好,不仅保费规模大,而且保险业务增速达到9.8%,财险业务成为了人保整体业绩的主要拉动力。而人保财险保费在上半年能实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人保着力优化财险业务结构,提升了业务发展质效,主动压降高风险业务,加快优质业务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各公司财险业务收入

成本方面,除了中国平安的综合成本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之外,其余几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都有下降,其中,中国太平将成本率降低了5.3个百分点,其财险的承保利润也扭亏为盈。保费的增长加上成本的改善,使得除了平安以外的4家险企的承保利润较去年同期都有所增长,其中众安的承保利润增幅大,达到65.3%;人保在去年上半年54亿承保利润的大体量下还能实现近52%的增长,难能可贵。

整体来看,综合成本率的降低和承保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财险业务精细化运营和经营模式的优化。以人保为例,2022年上半年积极优化经营模式,推进提质降本增效,赔付率与费用率双降,进一步使得财险业务的结构更加均衡。在车险方面,人保进行了内部“三湾改编”做了渠道清分,确保车险的赔付率处于合理区间。在非车险方面,加大产品服务创新,优化非车险业务结构,践行“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加强理赔垂直管理和集中运营,强化理赔管控。

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及承保利润

从业务结构来看,近些年来一系列改革给车险的增长带来了压力,保险公司也进一步加大力气发展非车险业务,使得业务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各险企的非车险业务中,意外和健康险、农险、责任险的保费规模增速较快,其中意外和健康险是拉动非车险业务增长的绝对主力。

车险与非车险保费结构

从财险部分中的健康险业务收入来看,五家险企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中国太保(601601)2022年上半年健康险业务收入105.28亿,同比增长28.19%。

各险企财险业务中健康险保费收入

以平安的意外和健康险为例,2022年上半年意外和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为133.67亿、同比增长26.44%,赔付支出为48.89亿、同比增长26.82%。在具体的产品方面,比如平安的一年期意外险、团体综合意外险、航空意外险等产品,都覆盖了生活、工作、出行等多个场景,具备性价比高、保障范围广、医疗救助和费用垫付等多项服务特点。

财险业绩改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车险费改已经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年份,此前受费改影响,车险保费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滑,基数较低,所以今年上半年相对有所回升。同时,很多地区推出了汽车促销,使得2022年上半年汽车销量得到明显改善,也成为了车险保费增速的关键因素。

第二,非车险的快速发展。虽然目前非车险业务发展仍处在不均衡阶段,不同险种增速表现差异较大,但各个险种的保费规模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新的风险,比如个别险种赔付增速快、承保利润率低等隐忧,这需要保险公司提升非车险业务的承保能力。而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非车险创新性产品,比如芯片保险、信用保证险、特殊风险保险等等。同时非车险业务的利好不断落地,以农险相关为例,2022年财政部加大了对农险的财政补贴,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渔业等保险都有不同力度的财政补贴,同时重新定义了农作物的理赔标准。同时各险企对非车险业务进行成本控制等相关措施,比如前文提到的人保践行的“承保+减损+赋能+理赔”的保险新逻辑,强化理赔和成本管控。后通过国外同行的表现来看,非车险专业化程度会逐渐提高,而保险科技在非车险业务的未来发展与创新中扮演着更加关键的角色。

寿险业绩承压:代理人生产力还没有实质性提高

寿险业务显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单从寿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和新单保费来看,情况可能没有很多人预期的那么差。2022年上半年,开展寿险业务的七家上市险企中有五家的保险业务收入都是正增长,人保的寿险业务收入增速高达12.33%。新单保费方面,平安和新华以及友邦出现了下滑,尤其是很依赖个险渠道的友邦,新单保费同比减少了12.33%。

各险企寿险保费及新单情况

然而,净利润方面,除了平安寿险业务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4.44%以外,其他公司的净利润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友邦甚至从去年上半年的盈利32.69亿美元(合人民币219.35亿元)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亏损5.56亿美元(合亏损37.31元人民币)。

各险企寿险业务净利润

寿险业绩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

第一,疫情的反复。现阶段我国寿险业务销售渠道仍然以线下销售为主,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要求代理人线下与客户的联系要紧密。站在疫情防控的角度下,各地区疫情的反复给寿险销售渠道和代理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用户需求变化。这包括人口结构、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收入变化,同时在整个行业正在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用户的健康需求、用户渠道等都在变,但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服务没跟上,同时代理人素质跟不上用户需求的变化。

第三,净利润受到投资收益下降的影响。从整体投资环境来看,2022年上半年全球股票市场剧烈震荡,主要指数下行。其中沪深300下跌9.2%,香港恒生指数下跌6.6%,美国标普500指数下跌20.6%。包括中国人寿(601628)、新华保险(601336)、中国太平都在中报中明确表示,受到权益市场波动加剧,投资收益下降影响。

第四,开门红淡化。相比往年,2022年的险企“开门红”降温明显,反映行业负债端承压仍未解除,开门红首月新单保费整体下滑,个险新单持续大面积负增长。同时在2021年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中,“淡化人身险开门红”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导向之一。后在2022年寿险业的开门红产品中尽管产品数以百计,但却集中于两全保险上,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过上述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避免的对今年上半年的寿险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让业内非常焦虑的问题:代理人的大量脱落和增员困难。

除了太平之外,其余几家上市险企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代理人减员。其中中国太平2022年上半年代理人规模39.93万,同比增长3.71%,是唯一一家代理人增员的上市险企。6家披露了数据的上市险企2022年上半年代理人规模总共278.74万人,同比减少了29.72%(中国人寿销售人力为74.6万人,81万人为其总销售人力)。

可以看到,代理人队伍还在继续出清,人员规模还没有见底。有几家保司还披露了代理人人效相关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平安代理人活动率由去年同期的43.9%提高到了55.4%,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加约21%,达到31985元,代理人人均月收入也从5889元提高到了7957元;中国太保代理人的举绩率则从2021年上半年的50%提高至64%,每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为7906元,同比增长33.6%。

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虽然这些代理人人均绩效提高了,但更多是因为淘汰率低质量代理人,剩下的代理人本来业绩就更好,平均表现自然更好,代理人的产能还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提高。我们理解的实质性提高是用更少的人完成和过去同样,甚至更多的业绩,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显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当然,这是个险团队转型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但市场总是期望尽快看到,保险公司能够真正让代理人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效率,包括已有的绩优代理人。

在这些险企中,友邦利润情况的下滑明显。友邦保险的代理人体系一直走的高端路线,2022年友邦开启“卓越营销员3.0策略”,且新增代理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近85%,其中友邦人寿在上海、北京等地新增代理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近100%,领跑行业营销员渠道改革。但当代理人转型进入深水区,友邦保险显然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根据友邦2022年中报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友邦代理人队伍新业务价值为13.17亿美元、同比下降16.32%,新业务价值利润率为70.5%,降低了4.5个百分比。今年1月,友邦保险120亿元入股中邮保险,持股24.99%,发展银保渠道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友邦和中邮双方的磨合还需要一些时间。

个险渠道受挫,险企考虑新渠道

个险渠道承压,成果尚未落地的情况下,险企们开始积极押宝其他销售渠道,银保、互联网、专业中介等渠道在上半年撑起了寿险业务的增长。

首先看银保渠道。可以说,银保撑起了寿险新单的大半边天,上半年各家险企的银保业务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中国太保在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78.28亿元、同比增长876.34%,表现亮眼。

银保渠道保费收入

在个险受挫的情况下,银保渠道成为了补位的第一梯队,从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的增长可以看出,险企开始重新聚焦银保业务,银保渠道规模和价值均在2022年迎来高增长。当然银保渠道重新升温绝对不是“一分钟热度”,随着银行机构深化转型、升级零售业务,银保渠道也会得到市场各个主体的重视。重启或加大对银保渠道的投入力度也会成为各个险企未来发展的趋势。

除了银保渠道,保险公司对互联网渠道的经营也在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平安的中报数据披露,2022年中国平安的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了6.68亿。中国平安通过建立线上化经营模式和全数字化运营,将互联网和保险业务结合起来,挖掘多场景的数据价值、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而中国人寿则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直销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从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银保监会监管口径下总保费达388.72亿元,同比增长121.5%创历史新高。中国人保也对互联网直销进行了全面升级,2021年9月中国人保正式推出微信公众账号“人保财险网络直销”,从而实现微信投保、续保、支付等全流程闭环服务,可直接提供保单查询、理赔查询以及各种保险服务。

在专业中介方面,以中国人保为例,根据中国人保披露的2022年中报的数据显示,在产险保费收入的渠道划分中,代理销售渠道财险保费收入总共1460.27亿,其中专业中介渠道财险保费收入235.37亿,占据代理销售渠道的16.11%,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占比了。现阶段我国专业中介发展受限于诸多因素,包括中介结机构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但随着银保监会就构建新型保险中介体系陆续出台了多项,引导行业向正规化、精细化发展。我们可以推测,未来头部的险企会加大对专业中介渠道的投入和合作力度。

寻找新增长点?各家保司瞄准养老业务

除了销售渠道外,市场对保险公司一直有一个“灵魂拷问”: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哪里?从上市险企的半年报可以看出,加码康养业务成为了各家公司共同的选择。

中国人寿把“大健康”和“大养老”作为了持续发展战略。在养老产业布局上更是稳扎稳打,先后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投入一批养老养生项目。打造养老产业集群,形成内生外延,循环发展的养生系统是未来中国人寿康养业务的主基调。

中国平安走的是“一站式”养老路线和“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在深圳、桐乡等一二线城市广泛布局的同时,也强调国际专业团队运营和丰富服务体系,从而丰富客户多样化服务体验。在数据方面,目前平安居家养老项目完成200余项服务构建。已有近1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约1000名客户体验服务,客户整体评价良好。

中国人保把“三位一体”养老社区建设和“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开发计划”作为了康养产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致力于将人保集团养老产业建设成为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以养老运营为载体、以保险产品为纽带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中国太保的养老社区依据“聚焦集团保险主业高地城市、聚焦长三角等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群、聚焦人口老龄化重度城市”的原则进行布局。同时聚焦康复医疗和健康管理两大重点业务,提升客户健康管理服务体验。在数据方面,截至目前,太保家园在今年已新增落地北京、三亚两个项目,在全国的项目已达12个,已投资社区计划开工面积3.8万平方米,储备房间7,500套,总储备床位超过1.1万张。

中国太平目前已初步形成“自有+第三方合作”的养老社区布局,加速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投资与自建锁定优质的健康医疗资源,为客户及其家人提供多方面的就医服务。

新华保险康养产业布局中三大社区产品线先后全面落地,已经形成了城郊结合、南北呼应的多产品养老产业布局。截至2021年年底,新华养老社区的入驻资格函签署达到了4000份,累计应收保费近60亿元。

友邦保的康养业务立足于“全旅程、全方位、广覆盖”的养老综合解决方案,重点通过“链接、选择、品质”打造“康养生态圈”闭环,为客户带来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验务

当然康养业务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险企在推进布局康养产业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难点和痛点。第一,养老产业跨度大,其中涉及到了医疗健康管理、公寓社区管理经营、医疗护理服务等多方面难题,对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挑战。第二,养老社区专业的护理人员紧缺,这与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的职业 *** 和培训不足有关。第三,养老产业属于投资金额高、回报周期长的重资产项目,因此投资退出壁垒高。第四,康养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险企如何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还需时间考验。

虽然上半年的行业氛围有些沉闷,这些上市险企的业绩也很难延续过去高歌猛进的增长势头,但客观来说,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保险公司能够取得这样的利润水平已经很不容易。

平安开始进行寿险改革时,大家都期待它能像友邦一样,用三五年的时间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可惜在种种因素影响下,这个过程没有那么顺利。不只是平安,整个行业都处于激烈的变化之中。可以预见的是,代理人队伍还没有出清,还会进一步下跌,增长的压力,对一些企业来说甚至是生存的压力还会持续存在。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保险是一个很有张力的行业,中国保险正在从“做大”向“做强”转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是机会。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很多事情,但努力做好当下,结果总不会太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 #四大上市险企公布前三季度业绩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